魯思豪 牧師 (中華信義神學院宣教中心主任/美國協同神學院 宣教神學博士)
教會改革後期至十七世紀中葉的歐洲,在羅馬天主教會政教合一的影響下,基督新教,雖已經在歐洲各地逐漸穩定。可是,實際差派宣教士到海外傳福音的行動,卻足足停滯了一百多年。主要的原因是,當時主導國際海權的葡萄牙及西班牙,均屬羅馬天主教國家。因此,新教的教會,自然無法靠海路赴海外宣教,陸路亦然,僅零星的宣教士能獲得簽證。另一方面,新教的教會,忙於對抗羅馬天主教在宗教和武力上的進逼,同時內部也有冗長的教義爭端,讓新教的教會,無睱顧及宣教。然而,上帝的宣教,不因人的不濟而受阻。從十六世紀到十七世紀,這段基督新教差派宣教士的「停滯期」,也可視為基督新教,建構符於聖經宣教神學的「奠基期」。以下,筆者列舉新教改革先鋒-馬丁路德的部分著作,來探討路德的宣教觀:
早在教會改革之初(1523年),馬丁路德完成了「耶穌基督生為猶太人(Jesus Christ Was A Jew by Birth」,鼓勵基督徒,向全境的猶太人,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,不是用逼迫猶太人改宗、或控告是他們流基督血的罪人、或用政經限縮的手段,來強迫他們歸正。路德強調福音宣教的重點,在於「上帝的道」改變人心,不是用人的熱心及手段來操弄宣教及強制未信者。但在路德晚年(1543年),他也以極其情緒性的文字,寫成了「論猶太人和他們的謊言(On the Jews And Their Lies)」,內中部分過激的言詞(例如:焚其會堂、拆其屋、燒其經典、使之成農奴…以迫使其悔改),後來成為希特勒用來作為屠殺猶太人的藉口;這是路德晚年誤信謠言和個人偏執的糊塗憾事。許多學者,均聚焦於路德向猶太人宣教立場的出爾反爾,似乎「為德不卒」。但卻忽略這篇文章絕大部分篇幅所強調的主旨:「撒旦以牠的謊言抵擋上帝純正話語」,路德視猶太教義,猶如撒旦的工具(謊言)抵擋上帝的道,這和他年輕時,所強調的宣教聚焦於上帝的道的純正宣講,並無二致。這對今日的教會,或許也是一個屬靈的提醒:撒旦確實常常使用許多「類基督教義的旁門」宗教,來蠱惑基督徒。
路德在1529年「有關對抗土耳其人的戰爭(On War Against the Turk)」和1541年的「以禱告抵抗土耳其人的呼籲 (Appeal for Pray Against the Turks)」的兩篇文章中,相當有先見的,提出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,好似上帝的「器皿」,用來教導當時已經墮落的「基督教王國(Christendom)」,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。路德(1541年)說:「你們看,土耳其人就是我們的導師(schoolmaster),訓練和教導我們禱告和敬畏上帝,否則我們仍將為所欲為-在罪惡中腐敗還洋洋得意…」。此外,路德也提出以「福音」而非以「武力」對抗土耳其人。路德的這些觀點,與中世紀天主教王權意識型態為主流、且十字軍仍當道的歐洲大相逕庭,路德的提醒,挑戰了「以人為中心」的政教思維,也恰恰表達了路德「以上帝為中心」的宣教觀,超越人的意識型態。這些都是從「因信稱義」的發現──惟獨基督為基礎,發展出惟獨聖經、惟獨恩典、惟獨信心的神學──並以此作為宣教實踐的基礎。
中世紀基督教王國統治下的歐洲,多半將宣教視為教會少數人的英雄式恩召,或者完全未將宣教納入教會的使命中。但路德早在1533年,升天節的第二次講章,即明確的提出「主差派他的門徒,去世界各地,去到君王貴胄面前、也去到普天下的平民百姓之間,宣講祂的福音…」,路德不祇提出這個劃時代的「普世宣教」觀,也指出了明確的宣教內容:「使徒們宣講上帝的道直到地極,他們的接續者,也必須接續這樣的宣講直到審判的那一天」,何謂上帝的「道」?1545年,路德的「詩篇117篇」講章,明確的指出:「那裡有非基督徒(原譯:異教徒),那裡就需有福音且使人歸正…上帝以祂的道、祂的洗禮和聖餐保守他們(基督徒)」。顯然,路德的宣教觀和教會觀是結合的,教會牧養與福音宣教猶如銅板的兩面,互為一體:宣講上帝的道(和聖禮)使人歸正、歸正後受差向未信者宣講上帝的道。福音就在二者的良性循環中,擴展上帝的國度。
從信義教會五百年的宣教史上,可以看出信義教會在宣教實踐上的三個主要方法-文字、拓植及移民。這和路德側重基督徒的教育有關。基於親身帶領教會改革的經驗(改革後的教會,需要認識準確的聖經真理和需有明確的信仰告白,以對抗人意及已被滲透了異道的福音)和訪視教區(發現信徒仍是處於屬靈的無學,甚至傳道人也不清楚上帝的道),已經翻譯了德文聖經,而且著作等身的馬丁路德更於1529年先後完成了「教義問答(大問答和小問答)」,包含「十誡、三大信經、主禱文、洗禮、聖餐、鑰匙職與認罪禮」等六大部分;這份教材承繼了基督教二千年的信仰要義,修改了原天主教要義的繁瑣和不適切的內容及教導。這本書的出版,不祇是教會講台的基礎,也是教導會友認識信仰,及一般家庭傳承信仰給兒童的基本教材。今日,多數教會的受洗班課程及初信造就課程,均以此為教授內容。「教義問答(大問答和小問答)」成了信義教會宣教及牧養的基石。
路德對禮拜神學的更新(上帝在禮拜中以祂的「道」服事信眾,信眾在感恩中回應上帝的恩典;禮拜是以基督為中心,而非以人為中心)及對聖樂在禮拜中的角色定位(音樂引領人專注於聆聽上帝的道;會眾吟詩體現信徒祭司職;聖樂與禮儀禮拜是基督教會的延續和聖徒一體的展現)。受限於篇幅,本文無法更精細的介紹,但可以明確的看出,路德的宣教觀,不是微觀的著重於單一的基要公式或功能主義。相反的,在當時的處境下,路德確實本於上帝的道,指出了基督徒全人成長的宣教觀:惟獨上帝的道使人得救、道的教導使人認識神、以道為中心的敬拜使人靈性成長,道是基督徒福音宣教的中心。
從以上簡略的介紹,我們可以歸納路德的宣教觀有下列三大特色:
- 路德的宣教神學,看重宣講上帝純正的道(例:路德視猶太教義是撒旦的謊言,混淆上帝的道),甚於宣教的組織、方法或策略。路德的宣教著作,鮮少提及教會的「量」或「質」方面的事。
- 路德的宣教觀側重以上帝為中心的宣教,取代以人為中心的作為。鼓勵人完全信靠宣教的主-上帝(例:路德認為土耳其人是上帝使「基督教王國」悔改的「器皿」),我們是受邀的參與者,應按祂的旨意而為。宣教是上帝為我們作成的事,不是我們為上帝作任何大事。
- 路德的宣教觀指出,教會的宣教與牧養是一體兩面的良性循環,罪人因基督的恩召,透過信心接受及悔改,信而受洗的基督徒,在以上帝的道為中心的教導、團契、禮拜中成長,並受差於世,分享福音給鄰舍。
參酌以上路德的宣教觀的淺釋,讀者或許更能體會約翰福音20:19-23及馬太福音28:18-20的意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編按:1517年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,至2017年正好500週年,中華信義神學院特與國度復興報合作,刊登[宗教改革500年紀念專題],共計8篇。